日前老師受邀至台北擔任一個由金管會主辦的國際大型會議的即時口譯人員。即時口譯與翻譯文學可說是翻譯最困難的兩種工作。雖說即時口譯因時效性,可能對信達雅的要求不若文學翻譯來的嚴格,但是它需要高度的專注力,也就是因為如此,即時口譯都需要兩人以上為一組互相搭配支援,因為一般來說,專注力能維持十五分鐘已經是上限了,而這會議一開就是一整天,還連開三天。

 

這次在會議中有幸遇見許多西語界與其他外語界口譯的前輩,也聊了很多。有位前輩慨嘆在台灣,即時口譯的黃金時代已經過去了。在某種程度上老師也有同感:、其實不只在台灣;基本上,不管是任何行業或專業,你會發現幾乎只要是國際性會議或研討會,都是以英文來進行;而與會者不會英文的則是少之又少。而在國際貿易上,這樣的趨勢也很明顯:在1990年代中老師剛進入職場,在傳統產業服務時,許多工廠老闆與幹部,以及拉丁美洲的進口商都還不太會說英文:但是到了2000年代中,老師發現這些工廠老闆與拉美客戶的第二代紛紛接手他們家族的事業,而這些第二代都受過良好教育,大部分人也在英語系國家留學過,使用英文溝通完全沒有問題。也就是說,英文已經完全奠定了其作為國貿與學術通用語言的地位,至少在未來二十年間無可撼動。甚至老師認為可能五十年後,英語仍然是國際通用語言,不管屆時美國是否仍是世界霸主。這就像在羅馬帝國滅亡後幾百年間,羅馬帝國的官方語言拉丁文仍然是歐洲、中東與北非的共用語言一樣。

 

那麼難道說大家只要學英文就好了嗎?其他的外語怎麼辦呢?這樣的問題隨著中國的興起有很多人質疑:是否未來中文與英文就夠用了?幹嘛學其他外語呢?老師坦白告訴你,這就是不想讓你學其他外語的人,與不會其他外語的媒體,想要製造的假象。事實上,英文的普遍化與全球化,正使得其他外語更加重要。為什麼?請各位想想看,比起大家小時候,最近這幾年在台灣媒體上,是不是更常聽到台語及客家話?甚至於有時候還能聽到幾句不知是何族的原住民語言?為麼?因為在全球化的浪潮下,反而每一個國家都會更珍惜它與眾不同的文化資產;而第一個文化資產就是該國自己的語言。

 

而從競爭的觀點來看,你在職場與國際上的競爭對手都會英文,那如果你還會其他語言,是否更加能了解非英語系國家的客戶與市場呢,更有競爭優勢呢?

 

也有人說,語言達意就好,何必學那麼多種。這樣想的人就只能靠別人說的話(不管是媒體、客戶或傳言)來了解國外市場與資訊,而無法親自去了解當地風土民情。舉一個例子,英語系媒體與西語系媒體對於英國與阿根廷間的福克蘭島戰爭,以及美國入侵巴拿馬的記載,有非常大的差異。了解這樣的差異,也可以讓你更加了解事件的真相。

 

同時,學會外語不只是為了接收與收集國外的訊息,也是為了能夠正確地傳達自己的意見與想法。這才是我們一般學生與大眾最缺乏的能力。

arrow
arrow

    MetaSur1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